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盛唐之际,太多诗人的人生轨迹都被安史之乱打偏了方向,李白也不例外,性情决定视角,我们可以由此看到李白、杜甫这两位齐名的顶尖诗人为何一个属于浪漫主义,另一个属于现实主义,杜甫从安史之乱看到了苍凉,李白从安史之乱看到了机遇,于是前者悲悯,后者激扬,时势造英雄,乱世正是政治天才的绝佳舞台,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由一介布衣而出将入相,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一己之力安定天下,拨乱反正。

十二月初,杜甫于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于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因为这一年之内奔波流离,不断逃难,杜甫称之为“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

应该是在浣花溪......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唐玄宗天宝末年发生并经历了八个年头(公元755年763年)三代帝王(玄宗、肃宗、代宗)的安史之乱,既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盛唐诗歌诗风的一个转型期。社会由一个富庶安康的年代,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歌也由追求飘逸、浪漫的年代,进入到一个沉郁、哀伤和面对现实的年代。杜甫诗歌就是这个年代的代表。它还为中唐诗歌的新乐府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古典诗歌从此走向人民。
从发生到平定又历时两年多,这样两次战乱加起来就有十个年头。杜甫在成都诗中多次说过“十年”战乱,如:“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等,以后的岁月,又引发各地的藩镇之乱。杜甫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藩镇之乱却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