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诗人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是他所作的抒发读书体会诗的其中一首。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人说,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可能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可今天在水中间,它却能自在地移动了。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1、《观书有感》(其二

观书有感二首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不能成为诗人往往是许多哲学家的遗憾。究其原因似乎是理智与激情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两者之间很难水乳交融。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好的哲学家我往往更难以成为一个好的诗人。毕竟,以诗这样的文学形式很难演绎系统哲理。因此试图以诗的形式来演绎哲理,历来为人诟病。但朱熹好像是个例外。从西方哲学意义上来审视很难说他是哲学家,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经过系统论证后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同时,他又是很优秀的诗人。[1]作品名称观书有感二首作品别名观书有感、读书有感作者朱熹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朱文公文集》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原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2、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的意思

1、观书有感其一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观书有感其一全诗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3、观书有感其二全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4、观书有感其二全诗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5、《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