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朽陆游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如虹气势的七律,表现了陆游很想如当年三国的诸葛亮一样一统天下,舍我忘我纵横报国,怎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徒留愤恨已衰年,唯有那一腔热血与诸葛的出师表一样光耀星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与陆游同样报国的雄心壮志,收复河山的满腔热血,可怜白发生未竟之志。先贤大公无私至死不渝的报国精神激励无数英烈前仆后继奋勇向前,也影响着一代代后人光明磊落为国强盛忘我进取。缅怀学习以壮己志:浣溪沙*细雨飘潇沐杏林细雨漂潇沐杏林,浓情满溢祭英魂。今歌古唱敬先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诗篇名。宋陆游作。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诗人赋闲家居已六年。前四句追念往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早年诗人曾驰骋在抗金第一线的镇江和南郑,报国的豪气壮志如山岳冲天;这种一往无前的气概历经挫折后,方悟到成事之艰难。

后四句进一步抒写悲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曾以韬略自负,渴望一展长才,但壮志难酬,人已垂暮。尾联由悲愤中振起,一方面要效法诸葛亮之志业,一方面也对苟安误国的朝廷公卿投以讥讽。全诗沉郁顿挫,深得杜诗遗风,颔联写征战历历如绘,雄浑豪迈,世所传诵。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南宋时期,

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诗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心情.但不是从主体角度直抒感情,而是从客体一方下笔,
3、书愤七首陆游书愤年代:【宋】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