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虽然绚烂美丽但阻碍了文化传播价值传承古文是中国文化价值的载体,但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改成简体字、白话文。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价值体系断了传承就因为能够参与其中的人太少!中医文化也是如此,过于艰涩深奥使人望而生畏,我认为中国古文化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把深奥的古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不要再去学文言文,我们是在买椟还珠。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翻译: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反裘负薪。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扩展资料:成语解释:商人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卖家匣子里的珍珠。来比喻过分包装,以致掩盖本质的人。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翻译如下: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给珠宝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熏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这真是,卖者是一个善于卖盒子的人,但买者却不是一个善于买珠宝的人。
同样,一个缺乏鉴别能力的人,也常常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