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友友走街串巷介绍的岱宗街,一下子让我记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最后两句妇孺皆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开头两句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正是友友介绍岱宗街由来说得那样,泰山,五岳之尊,别名岱宗,古代帝王非常看重泰山,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地,这些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太平王朝盛世皇帝,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只有六位皇帝享此殊荣,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杜甫文学成就文学作品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诗歌地位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在唐代诗人韦庄的代表作长诗《秦妇吟》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朝又过新安东,路上乞浆逢一翁。苍苍面带苔藓色,隐隐身藏蓬荻中。”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诗人路遇流民的情形。所谓“流民”,就是泛指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平民,他们大多居无定所,是封建王朝统治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在大家的认知中,流民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同封建王朝的治理能力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越和平繁荣的王朝,越不容易产生流民问题,但与这个结论截然相反的是大唐盛世下的流民问题,以至于唐末掀起的一系列农民起义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覆灭,曾经的盛世,竟是毁在了统治者眼中的蝼蚁手中。
3、读杜甫《望岳》配图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飞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备注:“望”是全诗的核心,但诗中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泰山的惊叹仰慕之情,将大自然写得不落俗套,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少年抱负,故自不凡,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