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诗友们!这里,仅就个人的点滴体会,谈点个人意见,一孔之见,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我以为,学写古体诗,有四个基本要求:一要学会掌握格式,五绝、七绝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只有掌握了绝句,才能学会律诗,两者是相通的,由此及彼,这个不难,容易掌握。二是学会平仄,读准读音,过去,用平水韵,靠记,现在有拼音,不用死记了,叫中华通韵或中华新韵。

所以,现在很多人写格律诗仍以平水韵为主。三是对仗。绝句无所谓,但格律诗要求极严。三四句,五六句必须对仗,而且力求工整。对仗也有工具书,如笠翁对韵便是,过去,要求会背。所以,在我写的格律诗中,常常被人笑话,认为不工整,不符合对韵书。四是用典。典是典故。每一个典故都是一个故意,类似现在的成语。不会用典就像现在的学生写作文不会用成语。

文,是怎样变成诗的?这还要追溯到汉代的赋。赋,就是一种介于诗和文之间的体裁,自汉以降逐渐发展,在题材走向、格律形式、艺术手段、风格倾向等方面趋于成熟,又经过了魏晋南北时期的声律推进,逐渐形成了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参考前文《诗的发展》,详见文末链接)。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区别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依据,一是“律”(是否符合平仄),二是“对”(上下句是否平仄相对),三是“粘”(前两句与后两句是否“粘”成一体),四是“韵”(是否符合用韵规则)。

(仄韵绝句律诗数量相对较少,暂时不做讨论,关于仄韵七律格律,前文《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有简单介绍,见文末链接)何谓平仄?众所周知,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八声再加上阴阳清浊。其中,阴平阳平皆为平声,上、去、入皆为仄。“平、上、去、入”这四个字,用很多地区的方言念出来,便是相应的四声了。

《绝句》古诗的白话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西岭指的是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扩展资料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