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天诗词分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家好今天是我诗词分享的第48天,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写的一首在中秋之夜,借明月而寄托思念的一首诗词。在丙辰中秋的夜晚明月当空。作者苏轼,欢饮达旦就是喝酒喝了一个通宵的酒,大醉而写了此篇。兼怀子由,就是怀是怀念。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所以他借此篇来想念,怀念他的弟弟。苏轼和他弟弟苏辙两个相差几岁,但是它们同时两个的这种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公元1080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中国灿烂的诗词门类中,悼亡诗一直是不可忽视的体裁。自西晋潘安仁开悼亡诗之先河以来,至北宋年间,已有了极大的发展。苏轼的《江城子》,背后有什么故事?
若论北宋悼亡诗佳作,则必首推“悼亡双璧”。此两首传世之作,皆有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之特色,影响深远,其一为贺铸之《鹧鸪天》,另一首便是苏轼的《江城子》。同时期的文学家陈师道誉这首词(《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其评价之高,可见一斑。那么,为何古往今来,这首词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在此浅析一番,权当破一时之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