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大意:以前的日子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登岳阳楼。浩瀚湖水撕裂吴楚,日月星辰漂浮水中,亲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再起,我倚栏杆远望泪满面,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诗人孟浩然曾题过诗,李白也在这里写过诗。

一天,杜甫独自登上这座楼,他并不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来观楼的,只觉得壮阔伟丽的湖山和万方多难的现实,是这样不相称,这样矛盾,使他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这并不是杜甫的大煞风景,而是他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十几年前,杜甫写登慈恩塔诗时便说过: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正可以拿来理解他这回登楼的心情。

奇文与您共赏!杜甫《登岳阳楼》赏析【作者】陈才智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

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句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是年杜甫57岁。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的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首联写今日有幸登上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