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苏东坡终于调离黄州,一路北上,回到汴京。1085年,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图,题了两首诗,这是其中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和惠崇不是同一个年代的,惠崇去世时,苏东坡还尚未出生,但苏东坡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他对惠崇的诗画也十分喜爱。据说惠崇的这幅春江晚景画,已经不复存在了。

诗人以非常细腻、敏锐的感受,用简单明了的诗句表达春天万物复苏的美景。诗中充满春天的气息,画面生动活泼,非常清新自然,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当初,苏东坡在凤翔担任签判时,写过凤翔八观,其中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这首题画诗,也应证了这八个字,成为题画诗的经典之作。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基本信息中文名《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别名《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作者苏轼出处《苏东坡全集》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展开全部作品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惠崇江晚景宋代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蒌蒿遍地,芦笋也开始抽芽。此时河豚也正是逆流而上游回大江的时候。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3、《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的古诗是什么?《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的古诗是: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