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宋朝女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后",她的词大多展现了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以下是一首她的代表作如梦令,让我们一起欣赏并进行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这是她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感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一词,既可以理解为她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可以理解为她对当前生活的感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两句词描绘了她游玩晚归,无意间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这里的"误",不仅仅是对时间的误会,也是对人生的误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常常在无意间就走进了不同的道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最后两句,她将我们从宁静的意境中拉回现实,描绘了她和同伴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惊起了一滩鸥鹭的情景。
1、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年代】:宋【作者】:李清照《如梦令》【内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小传】: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如何赏析《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常记:时常记起。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3、红楼梦里《如梦令-黛玉》的解析2诗诗是黛玉身体的一部分在大观园之中唯一能称得上是诗人的只有黛玉(宝钗一直认为女子不应该识字的何谈其它?宝玉在外虽强在姐姐妹妹们面前却也落第更何况只有真正把诗溶进生命的人才配称为诗人)她的诗也许不会多么壮怀激烈但是真正灵魂的寄托黛玉的灵魂与诗早就无法割舍有黛玉就有诗的存在诗和黛玉是一体的这首词是从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