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原文,小学古诗《蝉》

每天一首诗,每天好心情#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古诗蝉原文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译文词语注释垂緌:低垂着触须。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礼记檀弓下: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西汉刘向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此处指蝉长鸣不止。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

古诗蝉原文1、蝉古诗虞世南的古诗

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古诗蝉原文2、《蝉》的古诗全文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古诗蝉原文3、蝉古诗诗意

《蝉》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此诗原文为: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实际上,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自我比喻。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