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三百篇:指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其中六篇为笙诗,只有标题,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氏编著的古诗十九首。

花庵:花庵词选,南宋黄昇编,全书二十卷。黄昇花庵词选自序云: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词,词各有体,知之而未见,见之而未尽者,不胜算也。草堂:草堂诗余,词集,南宋何士信编,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兼收一小部分唐词、五代词。草堂诗余在明代非常流行,形成专门的草堂诗余批评。

《诗经》共有311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11篇中的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传承历史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诗经是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诗经一共有305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由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诗经版本众多。《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称“总集之祖”、“诗歌之祖”。也是北方文学的代表,黄河流域文学的代表,平民文学的代表,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