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打卡第10天,我昨天的阅读量才36,少的可怜,希望大家多多鼓励我、支持我,今天我把小学必背古诗三首首送给大家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还有一首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辛渐,还有一首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我选的这三首诗大家肯定都特别熟悉,让我们来一起读起来吧,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来送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一年春天,由于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因此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压,于是诗人决定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其五。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翻译: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扩展资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