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作为与李白齐名的著名唐代爱国诗人杜甫,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上,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好像被遗忘了一样,已经15年未被中考选中过了。据笔者及各位调研员的猜测,2023年中考这首古诗被考到的机率是非常大的,因此,笔者为广大考生搜集了近几年来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的各类题型,欢迎大家打印背诵,一、理解性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5、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诗鉴赏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由于得到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来,即“杜甫草堂”。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概括主旨,要就事论事,就某人说某人,应在具体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上升到一般。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3、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其时杜甫穷困潦倒,携家四处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寓居于四川朋友处,住在先主祠附近的一间茅屋中。